最近一直在见证历史,中行原油宝的事愈演愈烈,大批抄底的人不但亏光本金,还倒欠了银行大一笔钱。

金融衍生品其本质上还是一个大部分人投机,少部分人对冲风险的工具。

原油类似你开小卖部进货,你担心下个月一瓶啤酒从 2 元涨价到 2 元 5,于是你和你的供应商说,我们现在就约定好,下个月一平啤酒卖我 2 元钱,我现在就给你 5 分钱手续费。

真到了下个月,你就把一箱啤酒以 2 元钱的价格卖给我,别管到时候一瓶成本是 1 元还是 2 元,和我没关系,我小卖部就挣啤酒 2 元卖出去的这个利润。稳当。

小卖部隔壁大妈看到这个操作,觉得特别刺激,心理一琢磨“要是当时我 2 元钱定好了,结果下个月啤酒涨到 5 元一瓶,我里外里不是赚了 3 元了吗?”,正好大妈家里的大爷就是啤酒厂厂长,回家一问,还真就是原材料小麦糟了蝗灾,涨价了,啤酒必涨价,大妈于是买入 2 元期货,到了时候,不用把啤酒运到家里,而是直接在市场上高价直接卖了出去。平仓。

第二个月,小卖部隔壁大爷看到大妈操作挣了钱,回家和自己天天赌博的儿子一商量,觉得我们也可以买。结果第二个月,小麦大丰收,啤酒变成 1 毛钱一瓶,因为自己也不是小卖部没有库房,自己租放啤酒的仓库每天成本 4 毛钱,算了算自己还倒亏钱,于是大家疯狂平仓,宁可 1 毛钱卖掉也不能把货真的拉家里来到亏钱。

于是各个大爷开始挤踏,到最后算来算去,哪怕卖 -2 毛钱,其实都比真的拉家里来好,于是负价格产生了。

这就是背景。

真实场景里,小卖部老板就是油厂上下游老板,大批量的原油成本波动很大,必须要做这种操作来对冲,虽然少了很多油价下跌时候自己占便宜的机会,但是也避免了油价大幅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

而大量的期货交易者其实就是大妈和大爷,不同的是大妈是背靠厂长自己有逻辑的(虽然有时候逻辑也不能保证挣钱),而大爷是看到别人赚钱一股脑投身进去的。

而真实场景中原油,可不是啤酒这种搞个仓库就能存放的,原油的存放是一系列复杂的储存工艺,如果你简单觉得拿个罐子灌进去放仓库里就行,那你会被纯原油给毒死…

中行这次的操作本质上是对极端情况考虑不足导致的,结果一堆倒霉的人就载到上面了。虽然油价负是极端情况,但其实很多工业产品都有过长期负价格的情况,比如液化氮等等,能源行业原油是个技术活儿,你如果不懂原油的实物存储的工艺和危险,这个还可以理解,你要是不理解液化氮储存起来有多吓人,那我感觉你高中化学白学了。

当然这买卖中行稳赚不赔的。

但我觉得从整个人生角度上来看,在这次事件中,是那些用小钱买了小数额的原油宝抄底的人,他们的收益是最大的。

他们没有亏太多钱,但是却通过这次事件深深的学到了一个道理:“你永远赚不到你认知之外的钱,侥幸赚到一次,你就想要第二次,然后某一次就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这种教训是很值钱的,你不像别人用一生的惨痛代价就感同身受学到了这一点,以后的日子里你一定会注意自己的风险敞口,注意自己的认知边界。

每当又有人通过类似的方式赚到了大钱,你往里打钱的那个夜晚,总会遥想起那个自己周围原油宝群里那些亏到破产的人,然后面对河水清澈打一个寒颤,停下打钱的手,开始去认真研究背后的逻辑了。

贫穷是一种根基上的病,而且永远不能痊愈。

好久没写毒鸡汤了,今天写写关于贫穷的一切,为什么这种病永远不能痊愈,贫穷的人到底该做什么去缓解。

1 没钱说什么都没用

很多人和我说,没钱,说什么都没用,贫贱夫妻百事哀,在理解这些大道理之前,先赚钱。

没错,想法是对的,没钱说什么都没用没底气。但是重点在于赚钱的过程中,你是奔着什么样的态度去赚钱,这个决定你到底能不能赚大钱,会不会跳出贫穷陷阱。

当年迈克尔戴尔也是一个投机者,一把梭哈 ALLIN 赚了 2000 万美元。而之后他不再选择炒股,而是转头做了实业,创立了戴尔电脑,最终上市后又私有化,还创造了好几个并购的世界纪录。

大部分人赚钱,其实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积累第一桶金”,而是奔着“赚到钱之后能给我的懒惰提供空间”。这基本就是比较纯正的贫穷赚钱思维。而反过来这种思维也不会给你赚大钱的机会。

而少部分人赚钱,他们的目的是“积累第一桶金”,只要,一旦过了贫穷线,能让自己吃穿保持平均水平饿不死,他们马上就会选择继续做一些自己一致坚持想做的事儿。

如果你奔着“住大房子,开好车,泡美女,周游世界”的思维去“先赚钱”,你百分之百赚不到这个钱,只会在这个过程里被认知收割。

很多人说这周苏世民和沈南鹏的对话太空洞不适合大部分人,其实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下沉不下来。“年轻人应该对你真正热爱的事情怀有赤子之心,并且选择进入一个令人振奋的行业”,其实本质上就是,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养活自己,你会更舒服,而且更长远。

一个自始而终做芯片的硕士毕业生,长远来看一定比中途转型做投资的人更有机会做成一番事业。虽然第一桶金来的会很慢,甚至 40 岁才能买到房子。

一个投身建设城市的公务员,长远来看一定比大学毕业去互联网的人更能留下一些印记,虽然前二十年过的不自由不舒服工资还不如别人一半多。

先养活自己没问题,但你的思维是不是贫穷的,决定你后面的路。

2 认知不到位,理解能力差,产生边界模糊

不得不说,不公平,基因决定你一部分人智力,家庭决定你一部分前期的认知底子,然后决定你后面义务教育里面对自己的思维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个没好好读过书的人,和一个真正受过通识教育的人,他们的“理解”能力是差的很多的。

前几天抖音上看一个视频,很多人问“4X-X 怎么会等于 3X 呢”?

这种理解能力是很难像工资和绩效考核一样被量化的,但是却是带来一个人贫穷的很大因素之一。

看书看不进去(很多书里面的主谓宾结构和一些语句单词背后的意思都看不懂,很多人看中文看文章,包括看这篇文章的感受,可能和没学过英文的人去看那些 GRE 英文阅读文章那种感受一样,没法“理解”)

模仿模仿不来(因为很多时候去看别人做事的逻辑和背后的道理,也是一种理解,特别是一些有规则的行业里,他们往往做的就很慢,不是笨,而是理解能力没开窍)

同样一篇文章一个课程一个投资行为,别人可能会吸取很多教训,但是理解能力差的人往往只能看懂表面的一部分意思,或者沉浸在投资行为本身的刺激性上,忽略了积累和长远发展的助力。

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要补充的从来都不是什么投资逻辑和工作赚钱逻辑,要补充的其实是自己的“理解力”和“学习力”

去清北转一圈,会刷题会举一反三,这是你的基本能力。看论文速度快效率高抓主要矛盾,这也是你的基本能力,你练提炼总结的能力都没有,还写毛论文。

3 理解能力不足带来的门槛性

金融行业是一个靠不对称信息赚钱的行业。

为什么金融行业需要高学历?

除了量化对冲之类的工作,大部分工作其实是个大学生就能做,教几遍就能懂,为什么金融行业还是不要,哪怕普通大学的实习生都不要?很多还不错,但是就不是“定点”那几所的好学校的商科专业的孩子经常有这种困惑。

因为门槛,这个门槛很大意义上不是为了招“符合工作的人”,而是招“有理解力,会工作的人”。

通过这样的方式,更高效的把理解能力差的人筛下去。接受不了高门槛,就会被筛掉。

4 缺乏重复训练,又没有先天模仿

一个子宫里的孩子,你的智力底子来自于你的父母(男孩更多靠母亲)的 DNA;

一个孩子 7 岁之前的所有能力和底子,来自于你在家庭里的先天模仿,你父母的所作所为会让你潜意识产生模仿;

当一个人没有家庭的先天模仿之后,过了 7 岁,后天的理解力就来自于重复训练。你需要有一个好老师,一个好学校,一个好工作氛围,一个好领导和好团队,这些能让你更多的重复训练,来保持你的理解能力。

缺乏重复训练,便会缺乏理解。然后被赚钱的人性弱点牵着走,比如当公务员每天炒股票想成为股神、在工厂里工作但是自己却想去做财务。

错位越大,后天的训练越少,自然恶性循环。

5 总是有占便宜的免费思维

免费永远是最贵的,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守恒的。有一个窍门,你去看当今中国绝大多数公司的“商业化”是怎么做的,你就能知道什么东西是你要在人性中避开的。

为什么爱奇艺要搞广告而不是一上来就做大会员?

为什么很多 K12 网课都是用免费课程吸引你进群之后转化高付费课程?

为什么传销总是屡试不爽?

为什么拉群教炒股永远都是微博上很多人的主业?

为什么头条卖流量能赚这么多钱?

大部分公司之所以能获得巨量财富,是因为那些总是有这种占便宜思维的人而存在的。着财富可能是你的机会,也可能是你的时间成本,也可能是你本身现有的财富。

理解这一点,就很好理解贫穷的本质:这世界上财富也是守恒的,你付出了时间,别人自然得到了你的时间换来的流量,转手销售卖出去就是广告钱。

你在股市里付出了财富,别人更聪明的钱自然在股市里获得了你的财富,你亏的钱都是别人赚出来的。

想治疗贫穷的病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你要“成为非大多数人”,进而“压榨大多数人的时间”

免费的永远是最贵的,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做自己时间的朋友。

6 需求主次分不清,完全不会抓主要矛盾

这也和理解能力有关。

举个不太好但是比较一针见血的例子:

长生不老,刚需吧,命都没了还有啥,这是人世间最大的刚需。

那如果,现在让你长生不老,但是代价是换你的孩子或者你的父母,他们马上就得从世界上消失。

你再问问自己,自己会选长生不老吗?

很多人的“主要需求”,未必是你自己的主要需求,每个人人这一生里面的主要矛盾都不一样(当然如果上学时候哲学课都睡过去了,理解“主要矛盾”这四个字都成问题…)

还没到主任医师之前,一个医生要做的是啥?努力工作,积累病例,发论文,搞关系,这才是你要做的,而不是傻乎乎着急忙慌转行去做医药代表。一个老师应该做啥?好好教书,提升教书效率和质量,拥抱教育和管理,理解心理,然后整合自己的学生的家长,而不是着急去课外上小课,去和学生家长“要资源”。真有一天你有罗翔这样的教育能力、感染力和地位的时候,那些机构不仅来找你还要给你股份。

我不相信一个医生连“温饱”都达不到,就像第一点说过的,你先赚钱是没错的,但是赚钱只是为了能维持自己继续抓主要矛盾的生存,就足够了,一旦你主要需求没抓住,你很可能转向去做其他事情,后面这些所有东西都和你无关了。

越是下层,做的工作基本差别都不大,越往上走,你的认知越强,你才越会发现,各个行业之间到后面的差距。抓不住主要矛盾,自然人生一团乱。

并且,越底层的道理解释属性越强应用领域越小,越上层的道理实用性越强应用领域越大。

所以有时候很多人年轻时候穷一些真的不怕,他们的人生之路走的很有目的性,主要矛盾抓的特别好,这就是理解能力,三年五年就会产生巨大的差距。

一辈子找不到主要矛盾,只看传统意义上的“钱”,一辈子贫困,还要影响下一代。

7 情绪化而不是风险思维

一句俗语“一个屋子里没能耐的都是最有脾气的”

情绪化会影响你的判断力,最终影响你的理解力,因为当代世界是一个流量的时代,为了利用情绪化,内容、生态、商业化模式,全都会围绕这一点出发。

公众号写的情绪化才有流量,才能带来转发,带来商业化滚动。

粉圈情绪化洗脑才能带来明星的流量宠粉玩法和粉头生态

极端的权利诉求才能吸引同样极端的人,比如某些“女权”的流量生意。

越情绪化,越容易从众,而跟随大众,泯然众人,代价就是贫穷,因为大众的贫穷是有共同原因的。

做事做人避免情绪化,也是重要一环。当年张一鸣在九九房离开的时候没带几个下属走,给他们找了一个新的 CEO。“这样做对他们是好事,反而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

当一个屋子里所有人因为一个项目成功而开心时,领导必须要考虑到后续有没有其他风险。

时时刻刻考虑风险会不会太过于悲观?会。但做事情的时候要乐观,不断给自己暗示。

月薪 2 千的人想的是今天谁出轨了有什么瓜可以吃的问题

月薪五千的人操心的是疫苗到底什么时候出来,全球经济受到的影响有多大。

月薪 1 万的人想的是现在自己的简历拿出去能不能去一个更好的公司

月薪两万的人想的是刚做完的项目到底有没有什么大风险要不要开会讨论一下的问题

月薪五万的人想的已经是公司所在项目的现金流会不会崩塌

公司老板想的是怎么才能避免所有员工下个月拿不到工资的风险。

总结下:

先天的成就来自于家庭的积累和前期的家庭模仿

后天的修正来自于自我理解力的提升和社会训练

理解力不足会导致没有门槛,进不到一个更高效的训练环境里。

理解力不足会导致在社会里自己的边界模糊,不会抓主要矛盾,效率低下,

同时大众所具备的占便宜免费心理、情绪化思维等等依旧存在,

这些因素一叠加,你说要是没个好家庭好底子,没个好卵巢彩票,你怎么可能脱离贫穷。。。

ALL IN 买原油宝吗?

贫穷是一种根基上的病,而且永远不能痊愈,得病的人唯一能做的,是靠不断吃好药不断去三甲医院修正来改善,争取到下一代的时候留下抗体

妄图通过去专科医院“包治百病”来梭哈摆脱贫穷,最终一定是新一轮的认知收割。偏偏爱去莆田专科医院的人是大多数。因为厌倦病,所以想尽快解决,因为厌倦贫穷,所以想一夜暴富。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