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之所以会出现,关键就在于不接纳——不接纳现状,或者说不接纳一切与目标不相符的状态或结果,比如我特别想要自己睡好,所以只要出现了睡不着的迹象,我就会很焦虑,甚至会提前担心,因为我不接受,我不允许自己睡不着。假如我们不接纳某种状态或结果,那么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大脑就会把它看成是一种威胁,并因此而释放一系列压力激素。压力激素会让我们有种紧张和焦虑感,并促使我们想办法改变此时的状态,以消除痛苦。然而,这种压力激素的只在某种特定类型的目标实现上是有效的,那就是任务明确、短期可完成、属于你掌控范围内的执行类目标。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做一个 PPT, 而对于如何做 PPT 你是非常熟悉的,那么这个时候给你一些压力,让你有些紧张感就非常利于提高你的行动效率,使得你更快地完成任务。但是,如果这个目标是长期的,或者是你掌控不了的,又或是需要大量发散性思考和创造力的,那么压力激素就会起到反作用。
很多人想要追求自我改变、自我成长,最根本的动力其实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接纳和不认可——他们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所以他们很期待自己有所成就,渴望自己变得更好。但问题是,自我成长的目标通常都需要长期努力和付出,需要克服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需要经历很多的失败。
**如果你是因为不接纳自己而想要改变,那么促使你行动的就是压力激素,是焦虑感。**而此时的你追求的根本不是什么成长的快乐,而仅仅是为了摆脱痛苦,因为只有达成了目标,你才愿意认可和接纳自己. 然而,即便是真的实现了,这种认可也只是暂时的,你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时的轻松感,新的焦虑很快就会出现。
事实上,**压力激素并不是行动的唯一驱动力,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驱动力,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多巴胺。**对于那些有挑战的、拥有极大不确定性的,需要长期投入和努力的目标来说,只有「多巴胺型动机」才有可能让我们坚持下去。所以,想要真的拥有一个蓬勃发展(flourishing)的人生,想要找到愿意长期投入的人生目标,并在行动过程中收获到快乐和满足感,那么我们就需要转变自己的动机类型,不再被焦虑所驱使,而是要让多巴胺(或者说内驱力)推动我们前进。要实现这种转变,我们首先就得学会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的核心意义和目的,就是为了不再用失败和不足去否定自己,不再用是否达到了某种外在标准而去评判自己的价值。一个人若是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那么他就一定会想要寻求挑战,想要在挑战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因为这是人性的基本需求,也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元素,但这种本性却会因为恐惧,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彻底被压制。**如果一个人不想努力,不想行动,那只能说明一件事情——Ta 对自己是没有信心的,对未来缺乏掌控感, 看不到希望。**从本质上来说,「什么都不想做」其实是抑郁情绪在行为层面的一种体现,而导致抑郁情绪出现的通常是「我不行」 「我是个失败者」之类的否定式自我信念。
当我们不再否定和贬低自己,我们才不会因为失败或者做不好而陷入糟糕的情绪,也就不会那么容易放弃,我们的自信心也能因此而逐渐提高。不过,**自我接纳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的心理工程。**它需要我们深入到信念层面一点一滴地去发掘和瓦解,那些我们平时很难意识到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假设,以此消除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感。
如今,「成功学」的影子随处可见。可是大家没有意识到的是,那些所谓的「成功学」正是我们自我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因为对于「成功」的过分强调,对于「成功案例」的过分曝光,只会让人变得更加迷失和焦虑,更加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成功是非常不容易的,它需要用长时间的默默努力和无数次的失败经验来换取,只有那些不畏惧失败,经得起打击,并能从中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人才能最终有所成就。所以,在追求成功之前,不如先去寻找快乐——先学会如何接纳和爱一个此时并不完美的自己,学会如何积极地面对失败,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