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盐是相对官盐而言。有官盐才有私盐,但有官盐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私盐,归根结底是一些政治、经济因素的互相作用。
中国的食盐专卖制度,一般认为是齐国管仲创立的,所谓民制、官收、官运、官销,但在那个时期,管仲“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大概是政策清明之故,国家财政得利的同时,老百姓也没觉得负担沉重,反而享受盐税的好处,所以当时并没有私盐的买卖。
齐景公行暴政,“海之盐蜃,祈望守之”,开始全盘收归国有了,这种征敛无度,尽夺民利的政策,很可能就导致了私盐的产生,尽管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
后来汉武帝开始实行严格的官盐制度,严禁私煮,国家把盐业产业链从上到下一把抓,“盐始有官、私之分”,这是官方记载私盐的开始,尽管未必是私盐真正的起点。在中唐以前,主要是征税和专卖两种制度循环替代(有时候是零税),可以说总的控制还不算十分严厉。首先政府对盐利的经济依赖并不十分强烈,除非有重大军事行动,或为了与民间富商巨贾争利,才加以收紧。其次是因为政治意图更大于经济意图,收缩盐政可以削弱地方豪强的实力,便于“维稳”。再次,隋唐以前,世家门阀是中国统治系统的核心结构,盐业也多由这些大族把持,他们当然不肯轻易向官府让利。所以中唐以前,尽管政府有能力实行全盘专卖,但政策亦时有反复。
中国历史上私盐真正成为政府的心腹大患,是唐末以后。从大的方面来说,“均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这样导致国家税赋分流进入大、中、小地主手中,国家田赋收入降低,那么就更依赖盐利及对其他民生经济资源的垄断。另外由于土地关系的变化,无地游民、杂役、雇工越来越多,这些人在生活没有着落的时候,极容易成为从事贩卖私盐的亡命之徒。例如天宝年间盐价高企,普通百姓几乎购买不起,但盐又是刚性需求,每个人都要吃的,利之所在,人共趋之,所以私盐开始泛滥,官府酷刑亦不能止,甚至愈禁愈猖。
宋代以后,政策更苛,说四川等地,“地险山僻,民以私贩为业者,十率五、六”,不要说边远地区,就连首都临安也私盐猖獗。元末在沿海地带,甚至私盐公行也是有的。
另外推动私盐发展的次要因素还包括制盐技术门槛下降,交通运输技术发展,私贩经验的丰富等等。
talich所说的盐在古代的重要性,今人很难想象,因为盐、油和香料是古人为食物防腐的主要手段,古人吃鲜肉鲜菜不如我们多,腌制食品的消耗量比较大。可能很多人中学时候读到历史教科书上写欧洲人开辟东方航线导致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寻找香料,都会感到不解吧?因为香料对他们真的很重要,盐同理。